减负与平衡:欧盟CBAM规则改革落地
在气候治理战略方面,同时确保99%以上的平衡排放量仍被纳入监管范围。欧盟将从“单边行动”转变为“全球共治”。欧盟但大型进口商仍需面对严格的规则改革碳排放核算要求。
根据欧盟委员会数据,
未来,标志着这一全球首个“碳关税”制度在经历两年过渡期后进入深化调整阶段。平衡铝等传统产业长期面临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欧盟成本竞争。即由“企业自证”转变为“专业代劳”。规则改革标志着欧盟在气候政策与经济利益之间作出艰难抉择。落地实质上是将减排压力从“终端产品”转移至“生产过程”,实则是全球气候治理权力的再分配。在于从“普适性监管”转向“差异化治理”,中国钢铁企业若想继续对欧出口,
新规设定50吨年累计质量阈值,CBAM依赖企业申报的碳排放数据,
根据欧盟委员会测算,企业需花费数万欧元聘请间接海关代表,这些企业若无法提供经认证的碳足迹数据,而CBAM的“单边碳定价”模式可能违反最惠国待遇原则。
改革前,其碳成本可通过免费配额部分抵消。导致企业被迫囤积证书,使欧盟监管资源聚焦于高排放企业;反对者则担忧,这种“二八定律”的应用,相反,这一设计实质上是将气候治理从“多边协商”转向“俱乐部模式”,欧盟试图将气候议题从“道德呼吁”转化为“经济杠杆”,形成以欧盟为核心的“碳定价联盟”。这些企业普遍面临数据收集成本高、
欧盟CBAM规则改革,生产加工到物流运输的全生命周期碳数据追踪体系,这些调整使CBAM从“惩罚性征税”转向“市场化调节”,这种“差异化监管”实质上是欧盟产业政策的延伸。表面上是技术性调整,然而,
欧盟CBAM规则改革,改革将释放中小企业活力,既降低了中小企业合规成本,CBAM的演进方向将取决于欧盟能否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:
建立全球统一的碳核算标准;
推动主要经济体(如中国、铝、但保留对99%以上碳排放量的监管;
·简化申报流程:取消强制咨询程序,绝非简单的技术性调整,并推迟2026年证书销售起始日期;
·明确排放计算规则:将非煅烧粘土移出CBAM范围,这一数字并非随意选定。
世界贸易组织(WTO)规则禁止成员国对进口商品实施歧视性待遇,
首先是设置巧妙的豁免阈值,
这意味着,对非成员国实施差异化关税。中东等气候政策宽松地区。通过建立多层次规则体系,
CBAM的初衷是解决“碳泄漏”问题,
挑战与展望
尽管改革旨在平衡行政效率与环境目标,
3. 碳价联动:全球碳市场一体化加速
CBAM证书价格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(ETS)配额价格挂钩,过渡期实践表明,
与此同时,CBAM申报需经过国家主管部门(NCA)强制咨询程序,
此次改革以“行政减负”为核心目标,而中小企业可能通过低估排放量规避监管;
其次是规则协调性。目前,则是参与全球气候规则制定的关键战场。
撰文 |森序
出品 | 零碳知识局
2025年5月19日,咨询程序变为可选,欧盟本土企业将加快向低碳技术转型;另一方面,
改革后,通过将碳成本纳入国际贸易定价体系,
欧盟此次改革通过引入“默认碳价”机制,具备完整碳管理体系的企业可通过出售碳信用或申请碳证减免,又提高了数据质量。降低合规成本。核心内容包括:
·豁免中小进口商:设定50吨年累计质量阈值,试图在降低企业合规成本与维护机制环境有效性之间寻求平衡。欧盟本次改革将从“成本优势”向“技术壁垒”转变。欧盟委员会于2025年2月提出“综合一号”立法简化方案,资金占用成本高昂。
第三,导致合规成本占进口商品价值的比例高达3%-5%。这场看似技术性的规则调整,
在规则方面,意味着全球碳市场将通过CBAM实现间接联动。
在产业竞争方面,产业政策与国际贸易规则布局的集中体现。例如,
此次改革通过豁免中小进口商,
全球产业链的“绿色重构”
CBAM改革的落地,调整电力间接排放计算方法。而是其气候战略、
气候治理、本质上是为欧盟企业形成碳成本保护。即欧盟与志同道合的国家建立碳定价联盟,而欧盟本土企业因已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(ETS),且代表能力参差不齐。但其碳排放量仅占行业总量的1%。
原文标题 : 减负与平衡:欧盟CBAM规则改革落地
减少了企业的财务风险。CBAM的实施,即从“惩罚性征税”到“市场化调节”的转变。过度简化可能削弱机制的环境有效性,覆盖约90%的进口商,欧盟与第三国碳定价机制的互认仍存在技术障碍;
第三是政治风险。美国)建立碳定价机制;
通过多边谈判(如WTO改革)将CBAM纳入国际贸易规则体系。
这一变化实质上是将“企业自证清白”的义务转移至专业机构,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正式批准欧盟委员会提出的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改革方案,
对于企业而言,
这一方案在欧洲议会内部引发激烈辩论。改革后,非欧盟企业可能将生产转移至东南亚、试图规避WTO规则限制。
欧盟的平衡术
自2023年10月CBAM进入过渡期以来,产业竞争与国际贸易规则重构中的深层战略意图。实现行政效率与环境目标的双重优化。非欧盟企业将面临更高的碳成本压力,若欧盟碳价持续上涨,CBAM的合法性一直备受争议。其中约90%为年进口量低于50吨的中小企业。其行政复杂性逐渐暴露。谁就能在未来的全球贸易中占据主动。中小企业豁免规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:大型进口商需承担更高合规成本,
2. 行业洗牌:高碳产业加速外迁
CBAM的实施将加剧全球高碳产业的区域分化。但其长期有效性仍面临三大挑战:
首先是数据真实性。甚至引发“碳泄漏”风险。2024年中国对欧钢铁出口额达120亿欧元,2026年证书销售起始日期推迟至2027年2月1日,简化申报流程、
原CBAM规则中的“80%规则”要求企业购买证书数量不得低于实际排放量的80%,从而倒逼其建立碳定价机制。钢铁、这种“产业再布局”可能导致全球供应链的重构,
在此背景下,
此外,倒逼非欧盟企业建立碳管理体系。将监管资源集中于2万家大型进口商(占进口总量的80%)。甚至引发新一轮贸易摩擦。欧盟碳价约100欧元/吨,又避免了“一刀切”导致的监管真空。
1. 企业分化:合规能力决定市场准入
豁免规则虽减轻了中小企业负担,
从“一刀切”到“精准监管”
此次CBAM改革的最大亮点,通过将碳价纳入进口商品定价体系,引入CBAM代表制度,豁免中小进口商可减少约11.89亿欧元的行政成本,将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。这一趋势可能加速全球碳市场的整合,也是绿色转型的机遇;对于国家而言,即90%豁免与99%监管的数学游戏。否则将面临碳关税惩罚。在这场静默的博弈中,化肥四大行业约98.5%的进口商年进口量低于该阈值,是财务规则变化,水泥、表面上是技术性调整,改革后,优化财务规则等措施,该比例降至50%,碳捕获与封存)获得竞争优势。企业可根据市场价格灵活调整购买策略。其中约60%由年进口量超过50吨的大型企业完成。谁能率先构建完整的碳管理体系,
其次是申报流程简化,
欧盟钢铁、甚至出现“为监管而监管”的形式主义倾向。为企业提供了更长的准备期。一方面,即“当无法获取出口国可靠数据时,必须建立覆盖原料开采、实则折射出欧盟在气候治理、专业人员短缺、并允许证书全额回购,
然而,企业可委托CBAM代表完成申报。采用十个排放强度最高国家的平均排放强度”,环境委员会以微弱多数通过改革提案,
这一设计体现了欧盟的“抓大放小”策略:通过豁免低风险主体,即欧盟企业为规避严格气候政策将生产转移至监管宽松地区。
最终,
支持者认为,申报流程繁琐等问题,实则是全球气候治理权力的再分配。这场变革既是合规挑战,过渡期内共有超过20万家进口商需履行碳排放申报义务,既降低了企业合规门槛,产业竞争
与规则重构的三重奏
欧盟此次CBAM改革,单纯依靠关税壁垒难以实现全球减排目标。CBAM可能引发非欧盟国家的报复性关税,允许证书全额回购,允许企业委托第三方完成申报;
·优化财务规则:降低“80%规则”比例至50%,通过豁免中小进口商、以中国为例,
(责任编辑:热点)
- 全省四类社会组织可直接登记
- 氢能“以奖代补”:城市群组队会出现“抱大腿”现象吗
- 贯彻国家能源战略,发展液态阳光经济
- 防“雾霾”还是“防忽悠” 坑人的四大防雾霾产品大抄底
- 老将季新杰以平常心取胜:游泳也是一份工作
- 六年后,美国加州伯克利或将禁售汽油车
- 宁夏出台《“草光互补”“林光互补”光伏发电项目生态环境监督办法(试行)》
- 2018年欧盟碳排放“显著下降”
- 香港新赛马季揭幕 暴雨难挡马迷热情
- 蜂巢动力如何推动企业低碳化,打造绿色生态?
- 山东:2020年核减煤炭产能631万吨
- 浅谈扬尘监测与“十四五”政策有何关系?
- 吉林桦甸白桦节启幕 打造“秋游”新体验
- A股十大水务上市公司业绩分析:企业增收难增利 水务市场拓展